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

讀書導讀(序)--世界,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

眼前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
  2001年9月11日,全世界透過即時新聞,親眼目睹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遭到兩架飛機撞擊後,一個小時內倒塌傾?的畫面。但是,在我們看到如此恐怖畫面的當下,是否清楚了解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?
  地球好不容易才從冷戰的桎梏中解放,而且新科技的發明讓資訊可以更自由、更迅速地傳遍全世界,但相對地,世界現狀卻變得更加混亂,讓人更難全盤掌握。每一天都發生層出不窮的事件而且錯綜複雜,想釐清一切,就必須理解那些事件之間的關係,解釋它們代表的意義,了解輿論之後,才能探討世界現狀……但現今的人們根本沒有這麼多時間。
  畫面充斥反而造成問題。原本畫面是用來協助思考的,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於影像所帶來的恐怖及興奮情緒,因而失去了批判精神、失去了思考力,也逐漸失去了察覺的知性。
  知性,是指辨別是非與解釋剖析的能力。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培養讀者的知性,讓讀者可以利用知性探求事實,找出全世界發生的每個事件所蘊含的意義,然後像馬可波羅將自己的旅遊見聞寫成遊記那樣,將來自各方面的龐大知識整理成自己的「見聞」。
與時間、空間息息相關
  世界各地發生的所有事件,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,都絕非偶然。就像911事變,假如我們去思考事件前後所發生的事,便能推測出嚴重性,根本不需要急著知道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。但是,我們的訊息管道,也就是世界各地發生的「新聞」,彼此之間沒有關聯,我們只能默默地全然接受,也無法找到其中的相關性,這時,能夠賦予這些「新聞」一貫性意義的,就是歷史與地圖了。
  地點影響到所有事件的發生,事件接著影響個人或團體的行動,然後再發展出下一個事件。所以,對於找出事件與發生地點的關係、分析整體事件的樣貌,地圖都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。
  會發生的事件通常都有前例,而且大都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事件會再次出現,有時甚至會成為下一個事件的發生原因。因為我們的決斷與行動,都會反應出過去的精神性遺產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。也因此,如果要解釋事實、預測未來,自己就必須置身於歷史的洪流中。
站在對方的論點思考
  然而,歷史和地理都不屬於嚴謹的學問。世上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確認歷史現象,也不能正確地重現歷史,而且人類對事件的認知或印象,容易受到發生的地點和時間左右,因此,在分析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時,必須站在當事人的立場,從歷史、地理、政治等層面,同時去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以及所秉持的論點。
  比方說,日本製作的世界地圖會以日本為世界中心,而歐洲製作的地圖則以歐洲為中心。所以,在分析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局勢時,就必須將地圖的中心放在北極,使美國與舊蘇聯直接相鄰,方便我們去探討。
以執政者的角度看問題
  一國的最高執政者,不論是面對國土紛爭、能源供給或開發問題,都應該優先考量國家利益,但是當國家利益和理想互相衝突時,就只能在兩難之間做出決定了。因此,在分析有好幾個選項的問題時,不能站在評論家或記者的立場,而必須試著站在執政者的角度去看事情,如此一來,問題的癥結點就能一目了然,對分析的過程也有幫助。堅持只從固定立場看待事情,反而會造成分析的盲點,例如西非幾內亞灣沿海各國,被迫在保護海龜和開發石油之間做出決定,就是因為牽涉到錯綜複雜的政治問題造成的。
原因不能只知道,還必須理解
  本書也是進行了「地緣政治學之旅」而得到的成果。
  我們在第一部「世界現狀」中,嘗試回到初衷,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,長時間觀察世界局勢的演變。
  而觀察的時候,我們應該先分別探討南北美洲、歐洲、中東、非洲及亞洲的個別局勢,然後再歸納起來,這樣才能真正看清整個世界,以及牽動世界局勢的因素。因為每個國家、每個地區都有獨自的歷史、地理及文化背景,而且也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。例如:西藏自治區的拉薩,是否因中國政府的強行介入,就喪失了宗教上的獨特性?還有,非洲的布吉納法索(Burkina Faso)為什麼會陷入貧困?這些問題的歷史淵源,以及足以解釋現狀的主因,都可以從地圖上看出來。
  我們會特別舉出格陵蘭和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(Kaliningrad)等只有少部分國家關心的地區,是因為這些地區和社會、國家、經濟的發展都有很大的關聯。
  第二部「未來可能的發展」裡,特地介紹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歐洲,知識份子因物質及精神的滿足而洋洋得意,沉醉在和平氣氛裡,看不到任何緊急事態的預兆。希望讀者看了此段歷史後,能做為今後的借鑒。
  身處現代的我們,是否也和前人一樣看不見世界發出的警訊呢?還有,即使聯合國、歐盟已經創立,是否就能阻止新興的國家主義者或軍人的暴行呢?我們將在第二部裡試著解答這些問題。
  另一方面,現今世界正面臨著地球暖化、「文化衝突」,以及前所未有的愛滋病蔓延問題。面對這些問題,可以看到先進國家無法提出有效解決方案,也看到復古主義的推展趨勢。這些現狀在在表示我們並未傾聽世界發出的警訊。
  事情都已走到這個地步,卻一點也看不到我們人類試圖改變掠奪式生活形態的意圖。我們依然毫不關心那些在泥沼中掙扎的國家,仍舊企圖建構一個適用於全世界的價值觀。如此一來,我們也變得和前人一樣,只是在重新建立一個「唯一正確」的體制,然後強迫各國遵守而已。但這麼做只會讓我們樹立新的敵人,或是將尚未出現的東西視為假想敵而已。
  第二部的內容是解析全世界的健康、戰爭或恐怖主義相關的「既定概念」。
  全球化不僅造成政治及經濟問題,也讓基因重組、禽流感、愛滋病蔓延、酸雨、海洋與土壤的污染、地球暖化、移民……等等問題浮上檯面。而且這些問題都已嚴重到無法依靠單一國家組織來控制、解決的地步了。本書也針對這些問題,利用地圖來進行比較與分析。不過,這也令人產生一個疑問:當全球化管理愈發重要時,原有的國民國家體制是否就足以應付一切了呢?
應用地圖的方法
  《小王子》的作者安東尼‧聖艾修伯里(Antoine de Saint-Exupery)在《人類的土地》一書中,曾說過自己的飛機是「幫助我理解人類自古以來所有問題的工具」。而地圖也能發揮相同的功能!
  因為地圖可以讓我們一眼看遍全世界,而且將全世界製成縮圖後,經濟、社會、地緣政治學上的現象,就會化身為美麗的線條或形狀呈現出來。
  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,可以先花點時間慢慢研究地圖。想從地圖上獲得隱藏的訊息,就必須來回反覆的對照地圖、重疊地圖、改變觀點,有時甚至需要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。
  重疊地圖──將非洲長年飢饉或缺乏糧食的地區和紛爭不斷的地區重疊,就可以清楚知道飢饉是因為人類和戰爭所造成的。
  改變觀點──地處印度洋的迪亞哥加西亞島(Diego Garcia),乍見之下只是個平淡無奇的環礁,但只要改變觀看的角度,就會知道那座島嶼其實是美軍艦隊重要的情報通訊基地。
地圖的效用
  在我們定位和做出決斷時,地圖都很有幫助:它是走山路和開車時所不可或缺的良伴,現今更成為操縱飛機或模擬飛行器的道具之一;當戰略家和軍人進行作戰訓練時,地圖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。而且,就像我們不用學習如何使用圓規一樣,地圖也不需要透過翻譯,因為它已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。我們對世界現狀所提出的疑問,地圖都能提供答案。
  另外,我們「深知」卻「看不見」的現實,地圖也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。像是哪裡有石油層,以及牽涉到石油的種種問題,還有海峽通行與管理的必要性、居民的遷移、因國境分界引發的緊張關係等,都可以從地圖上看得到。
  而且地圖又可以真實地呈現出事實。當我們加快歷史流轉的速度時,地理也會跟著產生變化。像高速列車的啟用、蘇聯的解體、網路的出現、全世界恐怖組織的暗中活動等,都使地理關係產生變化。所以,地圖是知識的媒介。
  當然,地圖並不能告訴我們所有的事,而且必須使用時特別留意地圖是不是呈現出「真實」情況,尤其與政治相關的事實最容易遭到隱瞞。因為地圖是操縱輿論的最佳工具。
地圖的使用界限
  自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以來,地圖在這四個世紀間,成為代表歐洲人特權的工具。歐洲人利用地圖,將美洲大陸、非洲大陸及亞洲各國變成殖民地,肆意侵略、佔用。
  到了20世紀,地圖變成操縱輿論的工具。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,就是德國在1925年發行的「在大小協約國包圍下的德國」地圖,營造出德國遭受圍攻的印象。1933年掌握國家權力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(納粹黨),利用這張地圖帶給國民的印象,趁機煽動國粹主義,將擴張領土的理由正當化。
  接著,我們將1945年俄羅斯、英國與美國三國為了戰勝納粹主義,於波茨坦會議與雅爾達會議中所劃定的地圖,和現今的地圖互相對照比較,就可以發現,歐洲與歐洲人被分隔了將近50年。
  有些國家企圖「利用地圖說謊」,強迫全世界認同他們的國際權利。例如:南美洲國家智利,在首都聖地牙哥(Santiago)的部分書店裡,販賣國土延伸到南極的地圖,企圖將南極部分地區屬於智利的說法轉變成事實。然而,南極大陸的領土主權及請求權,已經在1959年簽訂的《南極條約》(Antarctic Treaty)中全面凍結,而且智利也是簽約國之一!同樣地,在摩洛哥出版的地圖中,將西撒哈拉納入摩洛哥王國之中。但是這片廣大的土地自1976年脫離西班牙殖民地的地位後,並未建立一個國際承認的法定體制,而且居民正在訴求獨立或要求更大的自治權。其他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,像在敘利亞的政治性地圖,以及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收藏的地圖上,以色列和黎巴嫩同時消失不見,變成地中海了。由此可知,地圖已經成為一種可以隨心所欲操縱的工具。
  比方說,想將伊斯蘭世界歸納成一張地圖時,假如根據一國擁有多少穆斯林、占人口多少比例、信仰虔誠與否、嚴格遵守教規與否等等條件來繪製,只要基準不同,地圖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也跟著不同。而且,伊斯蘭教又分成很多教派,各教派對教義的解釋和習俗也不盡相同,然而,大部分的「伊斯蘭教地圖」中,連什葉派和遜尼派都沒有區分,政教分離的國家和恪守伊斯蘭教教義的國家也混為一談。由此可知,在不了解複雜背景的情況下,只單純繪製出地圖,根本無法反應現實情況。
  本書並未回答所有的問題。本書只是提出問題,幫助讀者思考,希望成為我們促進世界繁榮與和平的工具。
作者簡介
尚‧克利斯朵夫‧維克多(Jean-Christophe Victor)
法國地圖與地緣政治學研究所所長

薇珍妮‧黑頌(Virginie Raisson)
法國地緣政治學及國際關係論專家

法蘭克‧提塔特(Frank Tetart)
法國地緣政治學博士。地緣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

譯者介紹
李佳蓉
  輔仁大學日本與文學系畢業,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。譯著有:《好主管不該教員工》、《念了大學,然後呢?》、《茶水間的數學思考》、《職場英語,這樣活用才對!》、《3天讀懂韓國》、《現在,該進場了嗎?》(以上均由大是文化出版)、《幼兒數學啟蒙遊戲》(新手父母出版社)等書。

張凌虛
  出生於台灣彰化。目前為專職譯者,熱愛日本文學與商業類書籍。曾譯有多本小說及學術著作,期許自己成為廣度、深度兼具的日文譯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