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

讀書心得--碧岸築寨台,珍貨留子孫:《大數據》

常謂人言讀書心得第一句話便是:此生有幸與書相逢,感謝上蒼賜我良緣。 雖然我沒有這樣的體悟,但讀完《大數據》後,我想我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,因為有他們三十年前精準控制的加速度運動,才有我與本書的邂逅之緣。   這一切宛若一場生命的奇蹟。   數據統計掌控全世界,「巨量數據」的控制更是我們生活中所必須。於政治來說,少數服從多數是亙古君主治理人民的精神指標;對議會來說,為了堅持黨派的信仰,多數席次領導是貫徹黨國理念所必須;對科學來說,數據的控制,便關係著研究經費是否可以顯著性的持續挹注;以民調來說,信心曲線的掌控攸關著候選人講演技巧拿捏,關係著人民生死存亡,影響國家未來發展!因此數學要學好,數字遊戲不可少,掌控「數據」即掌控一切;獲取人民希望,就穩固強權的連任,掌握國家未來!   一個國家的興盛,領導者對於「數據」的敏銳度是有一定要求的;一個黨派的興衰,對於數字更是錙銖必較。「人類繁衍要一億,牢獄之災是巨額」!「資金的管控」於黨國維持具有絕對影響力,俗話說「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!」,資金若進入獨者私囊,則落牢獄之災,但金錢若能化為屋有,則利益可全民共享,福祉則蛆蚓共咀!前陣國道大興土木,耗費四十億拆除二十餘收費站;又前幾月學黨亂國,大舉敗壞政院,但政府團隊以最優秀數學能力得出千萬修復金額,便是「數據引用」極佳典範。   這是資金做不到的事情,金錢或許能買下洋房豪宅,但無法購得優秀建商。金錢無法讓官員順服,便是無德、無用,無才!   科學界已由數據證實,優秀基因可決定外表及個人外顯行為。而媒體則由科學民調顯示:美麗帥氣的外表可決定一個人對於群眾的影響力!這是集體演化的結果。   現代人身心疲憊,適當的視覺刺激是重要的精神糧食,故我國多有媒體以「多染、多問、不多查」為精神指標,並向外地取經,向對岸媒體借鏡,目的即是塑造優良媒體環境,使人民不受外患影響,安居樂業、效忠憲政綱領,使政府亙於己心,忠保斯囊!且現代人忙於公事未必有細心體察他人內在之情懷,更未有細嚼候選政見之決心。有鑑於此,承上啟下,藝人以及領導者的外表便是決定勝負之籌碼。俊俏的臉孔可節約宣傳旗幟使用,降低廣告經費,傳播車少跑,空氣汙染一定少。在英名郡主的領航下,金錢有效運用可自科學數據上看到大氣汙染、工業廢水排放等標準值明顯降低,更可看出生態多樣性的提升,白海豚的數量顯著增加。這便是數據的利用。科普書常言「讓數字說話!」,這就是數字的魔力!   「孔曰成仁,孟云取義。」國父革命十年未成,太陽花茂繁二次不成海。由科學數字上顯示革命需一定民心支持,因此我們更必需明白人民心中的需求及理想。我國近年來民眾運動往往支持度不超民調三成,現場民眾參與人數更低於百分之五(五十萬除以兩千五百萬)。這數字在科學上是完全沒有意義:願與抗爭的群眾與靜待株黃的人民在各大媒體民調中心之「統計上」是「沒有顯著差異」的(p < 0.05)。又論媒體素質而言,某些小家媒體,其數據來源遠低於資金雄厚之國社黨媒,「科學需要錢財支持,民心需要數據佐證」,有效的利用數據來源為政策意志護航,是我們國家航向無垠喜樂淨土以及人民親近上帝的最大動力,也是我民念萬書、行萬事、作一輩子工、撞一輩子鐘,所樂見其成,願眾望所歸!   又論前些時候有軍人於訓期中不幸罹難,人神共憤,全民共默。長官雖軍中悍將但碰上名嘴即雞飛狗跳,政府深表哀悼望若夏蟬即將高飛卻語冰寒。這時數據的力量便是執政的基石:「公平起見,執法者的良德不在於心,而在於對科學的要求與堅持」。書中提到「資料持有」是資料價值環節之一,在此以道德之尺化身正義之石更彰顯「資料持有」的重要性。   「資料持有」對於政府部門運作有相當嚴重價值,絕對程度上維持了國家的穩定以及社會的和諧。以美國來說,如果人民知道基因改造作物對世界環境危害良多,還會願意種植基改作物嗎?以對岸來說,若七十億人民發現鄰近小島的品德價值觀居然比自己的民族好,沒自信的生活怎以富國強民為目標?以台灣來說,若兩千萬人知道自己生活其實過的比海外差,怎能茶餘飯後尚可閒話家常兩短,促進媒體第四權的均衡發展?   「資料持有」對於軍難案的價值即在於:使政府有絕對的優勢可控制災損,降低國庫損耗以及軍中人力空轉浪費。軍中懲處流程在十天內完備,即展現資料控制於公務體系的高度效率。軍訃案在短短一個月內,輿論即獲控制,更表現了國父三權分立,及政府與第四權媒體的高度合作。   事實總是令人畏懼,因此美國不便公布解剖外星人的影片以免天下大亂;真相總是費神難解,所以解剖遺體的法醫說了真話即獲有力人士控制以畏動盪民心;監視錄影一公布便被黑暗吞噬以替政府引進白日。這些事件所代表的意義有二:一、「資料控管」對於軍公體系運作之效率維持性。二、「資料持有」對於穩固民心、安定國土的珍貴性。   個人認為書中漏提了第三點即:三、「資料銷毀」對於國有軍方系統剛正不阿、凜然以言的絕對價值。   「巨量資料」對於人民權益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,但只要隱私不受損及行為正當,行使權利者即無風險。電影《竊聽風暴》以精湛的演技描述了東西德分裂時,兩方人民矛盾的情感;歷史則反映了當權力量無法相對制衡,政府黨團中溝通有瑕疵,所衍生的糾結情感。從這些事情以及本書所描述可意會,「資料的傳遞」有兩大關鍵點需要掌控:一、「資料的正確扭曲」,即「資料傾斜度」操作,可適時的為毀損資料作補救動作,以免亡羊補牢,法條越補越大洞,徒勞無功。二、「資料更新與再創造」,當資料對既定事實購成威脅,必須適當的透過人力、媒體等修補機制才能力挽狂瀾、隻手遮天!   歷史上,日本為了鞏固國家誠信而消除南京大屠殺的記憶,以及我國為了平衡民族發展以及人種相互融合,而自歷史課本上盡量強調民族適應力,並以課綱中刪去某些歷史事件,此二便是強國對「資料的正確扭曲」、「資料更新與再創造」之佳例。   畢竟老祖宗的記憶有時候需要適當更正,如同阿嬤的衣物不會留給孫女穿,巧兒也帶不走外公用過的套子。歷史正義的章節應被讚揚,所以政府博愛的作為應被歌頌,戰爭所得的創傷記憶是黨國興盛的副產物,悲傷則被揀起,不被留下。   「去人性化」意指資料於人類世界傳遞過程中,所發生的情感丟失問題。但以公部門及大型機構運作之實例,則竊以降低人民反感情緒為依歸。舉例來說:「函轉台端……繳交罰鍰,請 查照。」便是以文言文聊表官方對人民的歉意以及收取罰款的用意。「去人性化」對念不通函文的人員及跋扈路椿來說更是顯得益彰,可使其在弄清函文意旨前所耗費時間內,便利公權單位行事。因此公文系統白話文運動,受許多人力挽狂瀾之意即言近於此,個人認為國家公文用詞應保有莊嚴正義、通詞達意之特色,語末更應加上「欽此」以彰顯中華民族文化,並表尊敬皇民之意。   巨量資料比較的過程中,有很重要的一點即為「顯著性」。所謂「顯著性」以統計意義來說,即兩群體比較之結果差異「大於百分之五」。以近年來之人民運動為例,旺中、軍難、太陽花所參與之群眾人數皆低於百萬,是沒有「數據意義」的,因此規矩照訂、政策照走,朝令夕改,人神互不相欠。但「顯著性」的前提必須是「離群值」問題須被重視。   「離群值」的意義於當今社會來說,便是世界貧富不均「雙鐘型化(M型)」社會底下之富人及窮人。台灣民調顯示,目前的社會是普遍均富,人民年均所得及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皆領先世界並超過亞洲國家水平(不計入「離群值國家」之情況)。以統計的觀點,離群值的差異化會呈現槓桿般的一上一下:「窮少則富多,富少則窮喜。」但不變的現象依然是:「認為政策不關己命而不依不擺的中間值選民最多。」   以「服貿協定」來說,政府便表現出高度重視「離群值」的正義。雖然輿論認為服貿協定只嘉惠於權力階層,但若高層提升,則可上行下效,上樑正則下樑「搏扶搖而直上」。此舉可帶動全民潛力,提升我國經濟能力。其表現的便是共產、功利主義中的「犧牲少數,共創全民福祉」。希冀我國可邁豐功偉業,共創國家大好美景。   「顯著性」於憲法修正案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!其於公投法,創設了四分之三表決通過的高門檻,目的便是引起人民對國家議題的高度關注,使得重要議題如憲法修正、總統與副總統之彈劾、總統罷免案、國土變更案,能確實經由人民的出席表決,實現正義價值,彰顯義大利學者馬基維利「君權神授」的基本概念。   不幸的是公投法,至今上帝仍未授權台灣人使用過。     「大數據」對於現今社會來說,或許能有效解決人類生存繁衍的問題。   台灣許多人士對於性別議題保守,統計理由便是「守門員」的推廣及熱賣。保守派總是擔心家中的小朋友過早接觸自己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,但還記得幾年前電視後頭專檔春光的銀色小棒熱賣後,性侵案件反而逐年增加。以「統計理論」而言,為了務實小孩正確的性觀念,這些保守家庭應該以正面心態,給予孩子正確的性教育知識,不需刻意防範特殊頻道。   這並非危言聳聽,這是經過資料統計的。   在丹麥、瑞典等先進國家,性教育資源的取得是環境愜意、通情達理。教師上課不畏言,學生口裡不避嫌。於此習得正確知識的國民,創造出健康優良的繁衍環境:犯罪率低、墮胎率低、國民身心歡愉正向,並擁有高品質的床笫生活。(資料來源為教育部及性平會)   第一線教育者不願意傳授自己駕輕就熟的知識,結果就是學生得不到客觀的數據及統計,無法將自己生活周遭的事物「量化」。   最顯著的事情即,泌尿科與身心障礙科中,尺寸為男性患者最在意問題。若我們能精確利用「巨量資料」輔以科學理論,便可得知越大的東西摩擦力越強。兩性間的磨擦力越大,「剪力」強,便會影響夫妻間的心靈發展、引發與子女間的溝通障礙。其次根據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」,越小的東西密度高、質量大、加速度運動越強,則生產的動能越高,效率越好。   執政者若有心經營國人的心靈情感層面,便應勤於聲色場合蒐集「正確的資訊」。為使數據公平正義、誠信於民,且採集樣本皆可來自達官顯貴,以示政府立足於數理證據之決心,採樣地點便是達官富豪常出現之旅館。   此外,根據衛生署統計,攸關生活品質的兩大數據,並不是三十公分與三小時。    「排序演算法」是現今資料蒐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,書中提到GOOGLE谷歌公司是此領域翹楚!這便是「巨量資料演算」的具體表現。由於渺小人腦無法大量運算理性,感性層面因而掌控人類知覺判斷及行為表現。曾有節目作過實驗,在自願受試者面前裝上眼球追蹤器,以觀察受試者面對異性倩影時,目光所傾向於停放之身體部位。  令人莞爾的事是,所有通過測謊器者,儀器皆顯示他們目光第一時間是放在異性的胸部及股溝!儘管他們表示自己注意力是放在其他相對不重要的部位,但這給予人類繁衍的重要課程是:「異性胸部的確具有相當程度之人格代表性」。因此國家衛教策略應加強於胸部發展課程,及相關資訊宣導,譬如哺乳正當化,巨乳除罪化,更應加強巨乳者的智能訓練!以免提早發展之學齡孩童,營養分布不均致發展遲緩,或在青少年時期因擁有成年人的高傲,過度發展社交而遭罷凌排擠。   但女性對於男性外在的欣賞角度也令人驚訝,實驗說明女性目光常停留於兩腿內側黑暗處,尤其當試驗目標在胯下墊襪子的時候。這也給予我國醫療界一個嚴重但無傷大雅的訊息:亞洲人許多身體「數據」雖遜於歐美人士,但不該隱瞞且仍要顯露於世人的真相是:「台灣男性不必太在乎洋人總能在第一時間引起女性的注目禮,特別是裸體的時候。」   另外,相較男性為過濾目標,目光停留時間總長達五秒或以上,女性目光停留於特定點的時間只需零點三秒。    《大數據》這本書的確給予我們智慧增進及許多人生的啟示,此書最重要的價值即在於:「面對數位爆炸資料狂瀉的時代,我們如何正確、快速的篩選我們所需的資訊。」本書並未提供但的確暗示了一個極有效的方法是:把電視關掉,報紙扔進垃圾筒,反璞歸真,重回螢火繚繞燕聲喧囂的夏夜涼晚。   但根據環評單位監測顯示,由於砂石傾倒及集水區廢水排放問題解決成效良好,因此螢火蟲都心嚮山林一去不復返。所謂歲月催人老,時光不可逆流,因臉書的信息處理器耗費巨量的散熱資源,據此政府部門應停止占據臉書頻寬,以加速民間通訊並達引領節能減碳之效。   《大數據》更帶給我們的啟示是:「大不一定好,小不一定巧」。大型生物載具雖一次可攜帶大量的DNA,但質重於量,良莠不齊的卡帶唱出來的歌曲也會跳針。這便是李前總統提出「精緻政府:節「省」」的道理。相信我們若能尊重數據,妥善利用本書所傳達的智慧,則我國能若熊掌虎材,趨岩附勢,壁端攀的高,寨台築的深,則國本屹立不搖,珍貨留子孫!

讀書心得--我愛地球:《地球與人》

地球與人是一本非常令人發自內心省思的書籍,他主要是在講世界的亂象,以及由人所引起的天災人禍。天災人禍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環生態自然生物鏈,生物鏈中,萬物總是像太極一般的輪迴著,中國講求天龍八部天干地支七七四十九變,變來變去都是一個樣,即大自然才是最終的主宰者。西方的世界中上帝是主宰,東方的世界中,玉皇大帝就是眾人的神,統治著文武百官,芸芸眾生。 我覺得這些神明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,例如佛教、回教、道教、喇嘛教等,都是要向世人傳達大自然的力量是無遠弗屆,地球與人應該要和平共處,人類與地球應該要自然相處。 春夏秋冬的四季已經消失了,植物的花期失調,人也失序了,這就證明了大自然已經失衡了,不然大家也不會人心惶惶。直擔心作物不開花不結果。我覺得這就是自然失衡的一個寫照。之前有一本書叫做正負兩度,這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書,書中告訴我們地球失衡了正負兩度,就可以帶來毀滅性的力量,就好像之前馬雅文明滅絕,就好像埃及失去了法老王;印度失去了甘地;美國少了羅斯福總統;日本少了天皇。一切都回不來了,自然失衡的力量真的很可怕呀! 以前從來都沒有注意到這些古代文明的消失和人類有關,地球與人這本書真是證明了這件事情。地球暖化的速度越來越快,冰塊融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,北極熊消失的速度也越來越快!許許多多的物種都消失不見了,地球的環境真的是被破壞很多!之前看到新聞說白海豚也快滅絕了,據說他們本來是生活在非洲的海岸邊,被海浪衝到台灣來,但台灣照顧不了他,放任工業界的大老以黑錢把他們的生命葬送在這塊土地,這真是非常可怕啊! 書中提到,人類的排洩物太多,最終導致文明的滅亡,這真是一點也沒錯!之前家中的洩物管路不通,鄰居非常生氣,居然還和長輩理論起來,認為影響到他們家去了!真是非常恐怖。事情可以由小見大,就像太極一樣,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一個圓圈,彼此環環相扣,無法分離。前些時日家中的寵物排泄物沒有清理,結果排洩物碰觸到的植物就枯萎死掉了,這真是非常嚴重的一項生態災害!所以我覺得書中描述的都是真實的,排洩物真的會使人類文明滅亡!書中提及馬雅文明因為糞便太多,導致土壤的磷成分太高,一個偉大的文明就滅亡了!書本中還提到埃及人和古中國也是這樣滅亡的,還推測每個朝代都是因為垃圾太多導致興衰!我覺得這很有道理,想當時台北市推行垃圾不落地,遭遇到多麼大的困難,還有人說要罷免總統,所以我覺得以前的皇帝推行國家政策,一定也是遇到很多的困難,導致垃圾的問題無法解決,甚至他們連垃圾袋都沒有,只有米袋,而且當時的燃燒技術不發達,只有黑火藥,炸都炸不完,中國人口這麼多耶!這真是非常可怕的災難阿! 有資料說現在的網路搜尋引擎,每搜尋一次所耗費的能量可以煮一杯咖啡,這真是太可怕了!如果我們每天少搜尋一次,腦袋多動動,只要多吃一點飯,就可以省下好幾杯咖啡的能量!這樣我們可以少砍好幾棵咖啡樹!不但可以節能減碳,還可以綠化環境,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。而且還可以把人類的排泄物處理發酵過後變成咖啡樹的養分,如此一來真是一舉數得。我覺得馬雅人應該往巴西高原遷移,這樣他們就可以種很多咖啡樹,應該可以解決下水道不夠的問題,如此一個偉大的文明就不會走向滅亡的道路了! 古代人民的思維真的需要改進,書中提到說,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非常的重要,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。每次淹水,許多相關人員就開始推諉卸責,這就是對事情、對大自然的不尊重!領導者應該要帶頭多種樹,這樣才可以帶動人民種樹的風氣,作好水土保持,世界上的樹將會不計其數,會多很多,外星人看地球也會覺得比較美麗,我們也會居住的更安和喜樂,每天都有喜樂的心,如此良性循環,地球一定會更美好,會有更多的生物願意來居住在我們美麗的家園,就可以促進生物多樣性,增進物種間的和諧生活,這樣土壤中的微生物就會更多,可以分解人類的排泄物,才不會發生電影駭客任務中,下水道都沒有人類居住,只有太空船可以飛的慘況! 以善待環境來說,我覺得臉書也是一個危害環境的兇手!臉書的散熱系統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,如果這個散熱系統的能量可以運用在超分子衝撞器,那將會節省多少物理以及化學能源,更可以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!我們每用一次臉書,地球的二氧化碳就會上升好幾個百分點,所以我覺得身為公務人員,應該要上行下效,減少對臉書的使用與依賴,這樣才能帶動全民節省二氧化碳的風氣,創造和諧美滿幸福的社會。 要創造美滿幸福的社會,我覺得就要從全民節省二氧化碳開始培養風氣!地球的二氧化碳,每用一次臉書就上升好幾個百分點,如果我們想要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,經該要多節省物理和化學能源,這些能源如果應用在超分子衝撞器,這散熱系統的能量變可以節省下非常多,是數一數二的大!如此我們就可以減少臉書:這個環境危害的兇手,就可以善待環境,創造幸福喜樂安逸的社會! 電影「魔戒」中的世界是沒有下水道的,只有龍可以在空中飛,人類的排泄物也沒有辦法分解,所以土壤中也沒有微生物可以生存,可怕的世界中只有咕嚕這種生物,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生物多樣性的喪失,是因為生態環境損害所致!為了讓更多的生物可以來居住,我們美麗的家園一定要更美好,地球一定要更漂亮,這樣才可以良性循環,人民的心才會喜樂,世界才會有很多很多的樹!如果真的有上帝,才會覺得人類有在進步!人民種樹的風氣如果被帶動,領導者就應該要鼓勵多種樹,這樣才能表達出對大自然的尊重,而不是政治性的一直推諉卸責!每次淹水,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就非常的重要,書中提到這句話,我覺得非常的重要!古代人民的思維真的需要改進! 一個偉大的文明如果不滅亡,首先就應該要解決下水道不夠的問題,種植咖啡樹應該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法,希臘人應該要遷移到中國的雲南,因為那裡有很多的咖啡樹!咖啡樹既有的有文獻報導,非常會吃肥料,尤其適合酸性土壤,所以人類的排泄物可以被移除!書中有提到,為了達到永續利用環境能源,就應該要節能減碳!最好的方式就是少開車,多走路。所以我們的總統一直游泳是對的!因為這樣走的路就變少了,利用網路搜尋資料的次數也會變少,如此一來,生命就會喜樂,人民支持的力量就會變多,世界就會更祥和,人民也會更富足! 沙漠中的仙人掌,可以適應極端的氣候,我覺得這也是個非常好的永續利用方式。飛彈在飛行中需要耗費大量的光與熱能,所以對岸開發出網路軍隊,雖然這要運用到最先進的散熱技術,還有人腦進化的問題,但這真的比用會沈船的潛艇要好很多!航空母艦的機動性沒有飛彈快艇高,所以開發武器應該要往這方面發展,這樣萬一不幸發生戰爭,至少能夠將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,這便是一個創造喜樂社會的方式,因為大自然的力量,是人類無法阻擋的! 最可怕的事情是,美國的人口雖然少,但是製造的垃圾實在太多了!燒都燒不完!以前美國只有槍砲彈藥,沒有核子爐技術,所以焚燒垃圾的能力很有限,現在科技這麼發達,一定要好好的解決垃圾問題,首先要從改良垃圾袋開始,垃圾袋的材質最好要輕薄,可以被生物分解,最好的方法是可以被分解掉,這樣環境問題一定可以迎刃而解,像是巧克力蛋糕碰到鋒利的熱刀一樣,很輕鬆就可以被切開,而且不黏刀,這就是一種政府行使效率的方式!對付群眾應該要高效、高水準,這樣才能節能減碳。古時候都要用人力才能抵擋抗議的群眾,但是這樣要消耗大量的米飯,武器也會磨損,現在有水車,噴出來的水是水力發電失去重力位能的自來水,如此的政府才有效率,有擔當,有作為,有值得信任的感覺!畢竟垃圾實在燒不完,所以行使公權力一定要快狠準,這就是公民與道德,還有公共行政權中所講的,政府行使統一權的方式。 磷是一個對環境危害非常巨大的化學元素,火藥中有磷、炸藥中有磷、魚骨頭、狗骨頭、人的糞便中也有磷,這種元素還會跑到洗碗精裡,透過生態系循環到了海裡面,從水庫進到你我的口中,又回到了海裡面。 海裡面有非常多的元素是從陸地流進去的,譬如說鈉。鈉太多的時候,植物就會中毒,而且網路上說鈉和氯氣結合就會產生氯化鈉,這種東西吃太多會導致人體脫水,非常的危險,而且空氣中有一定比例的氯,更早以前工業革命時,農業使用的藥劑中也含有大量的氯離子,因此環境中的鈉太多就會和氯結合,產生許多對人體有害的毒素。 所以平常我們飲食就要注意,不可以含有太多從海裡面萃取出來的成分,因為這些成分中常常帶有大量的鈉離子,譬如硫酸鈉,為了照顧我們的身體,尊重大自然,這種惡行是需要被制止的。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吃健康低鈉鹽,這樣才能對大自然友好,植物才不會中毒,馬桶的水管也比較不會阻塞(因為人的食慾會降低,糞便會減少)!為了防止馬桶阻塞而導致馬雅文民糞便問題無法解決,而致文明毀滅的悲劇,我們應該要多吃膳食纖維!政府應該要帶頭吃素!因為牛排的來源:牛肉,產生的過程中,會製造許多的牛屁,其中含有大量的甲烷,這東西是有毒的,不但會造成溫室效應,密閉空間太多的時候還會爆炸!好在牛都是養在開闊的草原,不然草原就要爆炸了!這對於牧羊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,我們應該要多關懷才對。 如果世界上可以不要這麼在乎美麗,就可以省下許多的能源。我們打雷射、豐胸、都要用到許多的能源。甚至有人把歪腦筋動到一些器官上,這是十分不道德的事情。孔子曾經說過,學而實習之,不亦樂乎。國家的人民應該要多多把腦力應用在正確的方面,譬如以網路代替馬路,盡量使用網路分享資源,減少紙張的印刷輸出,因為這樣會比較節省能源,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。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用電腦打字時,會耗費大量的能量,因為電腦要發光,馬達要發熱,人腦要發功。如果我們只要在精神上思考,變可以達到上下合一的境界,就好比打坐,許多東西都是在心靈中跑,這樣只需要消耗一些三磷酸核糖,就可以對世界產生巨大的貢獻,這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事情,但是這非常的重要。 以前傳統在上課時,老師沒有現代化技術,就要使用很多的石灰去製造粉筆,污染環境,又影響健康,現在老師都用投影機,先進的技術,加上先進的發光二極體,造就了不凡的年代。但我們不應該將資源全部投到培養資優生,這樣會傷害環境。因為有些非資優生,對環境是很有貢獻的,譬如說垃圾清潔工,我們平常就要尊重這些弱勢族群,因為他們為了我們的大自然,奉獻了生命中最精華的時段。又譬如說掃廁所的阿姨,他們運用自己的身體(人體是非常高效率的利用能源的生物體),而省下了使用電器設備清掃廁所的能源損失。這種無私的奉獻,是值得我們尊敬的。 又例如印度的可樂工廠,為了生產文明世界的飲料,必須破壞許多生態環境。恆河的水已經很多汙染物了,為了使恆河的水更乾淨,不應該在附近開設可樂工廠。可樂不是藥物,他除了破壞大自然之外,還會使環境中的磷酸增加,人類的排泄物帶有稍微多量的磷排出後,就會某種程度上增加湖泊優養化的機會,藻類就會變得稍微多一點,湖泊的氧氣就會少一點點,魚就會多死一點,人類就會減少幾尾可以吃的魚。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高山上,死掉的可能就不是吳郭魚,而是櫻花鉤吻鮭!可樂瓶可能還會污染環境,造成二次風險,這是宇宙中的良善生命所不樂見到的。 墨子曾經說過,兼愛非攻。這樣萬物眾生才會接納我們,和平相處,人類才會有和諧的家園與喜樂的心。還記得小時候媽媽帶我去河邊玩耍,湖中的烏龜都不理我,逕自游泳。這另我大受打擊。後來我看到隔壁的阿姨都在河裡面便溺,才知道原來萬物都有靈,世界是不容許被污染的。靈性的生物會對人類不友善,是因為我們都破壞大自然啊!後來小河被圍起來,改成公園之後,就沒有人去便溺了,烏龜也會爬到河邊和小朋友玩耍,這就是種兼愛的表現,是種大自然祥和運作的方式 家庭也是一樣,一夫一妻就是為了要尊重大自然的定律。這樣身體的能量才可以得到最高的運用,因為如果是多夫一妻,能量就會被浪費,一夫多妻,能量就無法妥善分配,這樣米飯就會不夠,無法養出足夠的人類。電影「駭客任務」中,雖然人類是地球的病毒,但還是具有一定的貢獻。因為人類會種樹,還可以保護白海豚,雖然這在很多人眼中不重要,但是這是自然環境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。我覺得保護野生動物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期許,是對大自然友善的態度。中國自古以農立國,倚賴大自然生存,譬如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,鄭和和鄭成功就是靠著北風往南吹,讓船往南跑。如此才會發現流奶的地。泰國的暹羅貓,也是因為泰國的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夠高,才有如此美麗的物種誕生,這是可以引以為鑑的。台灣雖然保育類的靈長類只有台灣獼猴,但這也代表台灣對於物種專一性的努力維持。有些保育類是有害的,我們應該要適時的制止。譬如霧社血斑天牛,就可以參考專家學者的意見,是否要取消保育類資格,如此才會心生畏懼,不敢咬樹,不然松樹都死光了,產生氧氣的能力下降,到時候山上溫室效應增加,這是全世界的人民都要一起負擔的。 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能源再生的技術。電影「水世界」中,可以把尿液放到瓶子裡面,重新產生能量。如果有一種機器可以把排泄物轉變成為食物,這樣能源就可以永續利用,而不會發生糧荒。雖然這很困難,但相信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如果有充足的資金挹注,一定可以成功的!人類的排泄物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,因為裡面有許多的有害元素,會傷害土壤,降低水源地的利用價值。如果我們可以多吃維他命,多吃纖維素,就可以讓腸道中的微生物增加,這樣排泄物對於環境的危害就會減少。以糞金龜來說,這樣的糞便是可以吃得!如此一來,人類的身體也會比較健康,對直銷業來說,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!真是一舉數得!保護環境之餘,又可以寓教於樂!何樂而不為呢? 保護環境,人人有責,地球與人是一本此生必讀的好書,我們應該要多讀,才能創造和諧平安的自然地球環境!

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

領讀人訓練-2 導讀技巧

導讀的目的
導讀者:
• 培養導讀者公共表達的能力
• 培養導讀者批判的能力
• 激起更深更廣的討論空間
參與者:
• 增加對於材料的了解及再作複習
• 快速進入狀況,對團體運作有暖身的作用
• 透過導讀更明白其內容或疑點
材料導讀的功能
• 意識的引發:透過導讀引發大家對材料的了解及開始產生興趣。
• 助讀的功能:可以讓還沒看完的人,在短時間內對內容有大概的了解,而能參與討論。
• 釐清的功能:導讀可以讓大家把原先對內容不同的觀點和疑惑釐清。
導讀成功的條件
• 選對書
• 充份的準備
• 準確的時間掌握
導讀技巧上應該注意的地方
• 導讀前兩天找一位前輩做練習聽取建議,並在鏡子前做自我練習與修正。
• 導讀內容除作者介紹外,要對作品本身作一個背景介紹。
• 除了闡述書中主要觀點外,導讀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,並對本書做一個整體的評價。
• 對大部頭的書,受到時間的限制可採歸納法。
• 若是小說,可以加上人物分析,可以強化導讀的張力。
• 事先收集相關書籍內容做橫向的比較,可提高導讀的視野。
• 導讀過程可以拋出一些相關問題,以炒熱討論氣氛。
• 若有補助資料,應事先影印好供大家參考。
• 導讀當天儘量不要帶稿子, 將內容摘要在卡片上;導讀時,眼光平均四射,不要背稿子。
• 上台前靜坐幾分鐘,並給自己一些成功的畫面。
• 安排一個高潮的開始,拉抬開場的氣氛,也給自己打氣。
• 導讀最後,也可以提供一份參考書單,供有心人做更深入的研究。
完整的導讀報告應含有
• 作者與作品的背景介紹資料
• 本書的摘要內容
• 自己的收穫
• 對本書的評論(含質疑的部份)
• 結論

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

領讀人訓練-1

讀書會的本質是什麼?是提問?是分享?是共讀?是吃吃喝喝?還是活在當下?
讀書會是--
• 特殊的小團體研讀形式。
• 因共同興趣而結合在一起研讀。
• 領導人主要在刺激討論,而非扮演教師。
• 透過相互討論的方式,參與者相互幫助。
• 目的在於瞭解和相互啟發。
• 雖然有閱讀計畫和研讀材料,但沒有特定目標、測驗及評分。
• 純粹是自願性參與的。
• 時間和地點以方便為原則。
讀書會的運作原則
• 平等與民主:成員皆平等,可以以較輕鬆的方式交換觀念和訊息。
• 內在資源的解放:從成員的經驗和知識出發,解放其內在的資產和資源,更新或學習。
• 合作和夥伴的關係: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,彼此不相互競爭,分享過程與挫折,提供所有的人安全及開放的學習情境。
• 自由的讀書會以及自己設定目標:成員基於自己的需求和希望,決定讀書會的組織和方向。
• 持續性與計畫性:提供足夠交談時間的學習機會,如此成員並可克服其片面觀點、自我堅持和高估自己的觀點。
• 主動參與:鼓勵成員參與、合作、責任與交談。
• 印刷研讀材料的運用。
• 改變與行動:不能只為學習而學,當讀書會企圖去改變和行動時,學習會更豐富而有意義。
讀書會的魅力
• 情緒得到適當的紓解。
• 提供終身學習的管道。
• 可以看到或聽到許多自己沒有想過的角度與看法。
• 生活更豐富、視野更寬廣。
• 讀書也讀人,結交知心的益友。
• 經由討論,思考變得更有創意、有彈性。
• 將所獲得的知識在生活中運用出來。
  隨著科技的發展,書籍擔負傳遞文化的角色功能逐漸為各種媒體所取代,如網際網路、電影、音樂等。
1.網路讀書會
• 打破「空間」、「時間」限制。
• 提供終身學習的管道。
• 讓想參加讀書會,但是害怕在眾人面前發言的人得以透過網路發言表達想法。
2.音樂讀書會
• 音樂創始於人類想法,與書籍相同。
• 貓~英國作曲家 安德魯.洛依.韋柏作品
• T.S.艾略特詩集~老負鼠談世上的貓
• 藉由聆聽音樂體會音樂人的心情。
3.電影讀書會
• 結合視覺以及聽覺的讀書會形式。
• 提供終身學習的管道。
• 增加閱讀興致。
• 於休閒中學習。
  所以說讀書會的本質是什麼?
• Reading the Word and the World
• 閱讀世界總是先於閱讀文字,並且閱讀文字意味著持續地閱讀世界。~P. Freire & D.Macedo

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

讀書會導讀(序)--大腦決策手冊

前言
打開「黑匣子」
  左引擎著火時,我正駕著波音737客機來到東京成田機場上空。我們位在七千英尺的高空,正對著機場跑道,遠處閃爍著摩天大樓的點點燈火。不出幾秒鐘,駕駛艙警鈴大作,警告我機身多重系統失靈了。紅色燈號到處亂閃。

  我強作鎮定,專心核對「自動駕駛引擎火警檢查表」,上面指示我切斷故障部位的油門與動力。接著,飛機開始陡降,夜空跟著翻轉。我拚命想把飛機導正。

  但是我辦不到。飛機沒辦法控制,朝向一邊傾斜,我試著拉正,但飛機馬上又翻向另一邊。我好像在和大氣摔角。突然之間,我感覺到飛機失速所造成的抖動,機翼上方的空氣流速太慢了。金屬桁架開始吱嘎作響,發出機身骨架快要撐不住的恐怖聲音。如果我沒辦法立刻加速,飛機很快就會受不了重力的拉扯,讓我連人帶機一頭栽進下方的城市。

 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。要是加油門,或許可以增加高度與速度,然後再繞著跑道盤旋幾圈,設法讓飛機回穩。但是,我僅剩的那隻引擎有辦法獨力爬升嗎?飛機會不會承受不了這樣的張力?

  另一個選擇是,為了提升速度而驟然降低高度;我得做一個俯衝的假動作,以避免真的出現一個倒栽衝。因為下壓的動能也許可以防止引擎熄火,穩住方向。當然,這樣做也可能讓我加速栽飛機。如果最後我沒辦法重新控制飛機,那麼飛機就會下墜,來一個飛行員口中的死亡盤旋(graveyard spiral)。屆時,在強大的g力拉扯下,飛機還沒摔到地面就會解體了。

  這真是令人為難的決策時刻。我的眼睛,被緊張的汗水刺痛了。我的手,害怕得直抖。我可以感覺到血流直衝腦門。我試著去思考,但是沒時間了。失速問題愈來愈嚴重。我要是不馬上做出反應,飛機就要栽了。

  就在這個當兒,我做出決定:我要利用俯衝來救這架飛機。我把駕駛盤往前壓,祈禱能把速度帶起來。說時遲,那時快,我的速度真的快起來了。問題是,我的機頭正對著地面的東京市郊。然而,就在高度表的數值銳減之際,增加的速度終於發揮作用,讓我穩住了飛機。自從引擎著火以來,我還是頭一回能穩住飛行方向。雖然飛機還是直直下墜,但我至少能做到直線飛行。

  一直等飛機降到兩千英尺以下,我才把駕駛盤往後拉,同時加油門。飛機很不穩,但是降落方向還算正確。擋風玻璃正中央出現機場跑道燈,我放下起落架,專心控制飛機。副駕駛開始讀高度:「100英尺!50!20!」落地前,我最後一次調整位置,對齊跑道中線,然後等待結結實實碰撞到陸面的那一刻。這次著陸做得很不漂亮,我得一邊猛踩煞車,一邊高速轉彎,但總算平安降落。

  直到飛機停妥在登機門口,我才注意到螢幕上的那些像素。我剛才一直緊盯的,其實是一橫排的電視螢幕,而不是從駕駛艙擋風玻璃往外看的實景。下方的地面景觀,其實只是一整片的衛星影像。雖然我的手還在顫抖,但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碰到危險。機艙裡沒有任何乘客。

  這架波音737,只是由CAE公司出品、要價一千六百萬美元的Tropos 5000型模擬飛行器所創造出來的虛擬實境,而整個模擬器其實是窩在蒙特婁郊外一座像山洞似的機棚裡。剛才是我的飛行教練用按鈕製造出引擎著火的情境(而且他還添上一陣強勁的側風,讓我的處境雪上加霜),但是感覺起來非常真實。

  等到飛行結束時,我的血液裡已經滿是腎上腺素,腦袋也還沒有完全回過神來,以為剛才差一點就要命喪東京了。

  模擬飛行器的好處,在於讓你有機會研究自己的決策。當時我選擇繼續降低高度,到底對不對?或是我應該增加高度?增加高度會不會讓我更平順、更安全的著陸?我想知道答案,所以我問教練可不可以讓我再試一次,在缺少一個引擎的狀況下嘗試著陸。

  教練按了幾個開關,我心跳都還沒平復,剛才的737就已經回魂,重新回到跑道。我聽到無線電裡傳來塔台的指令,宣告我可以起飛了。我加了油門,在柏油跑道上衝刺。我們的速度愈來愈快,直到空氣動力接手,把我們一舉送入寧靜的藍色夜空。

  我爬行到一萬英尺高空。然而就在我開始欣賞寧靜的東京灣夜景時,塔台告訴我準備降落。同樣的場景又出現了,彷彿一部看過好多遍的恐怖片。遠方出現同樣的摩天大樓,我們也穿越同樣低的雲層,循著同樣路徑,來到同一處郊區的上空。我降到九千英尺高度,然後是八千英尺……七千英尺。接著事故就發生了。

  左引擎噴出火燄。又一次,我忙著穩住飛機。又一次,機身顫動警示我飛機失速。不過,這一次,我把方向對準天空。我猛加油門,把機頭拉高,小心翼翼監看還有動力的那隻引擎的數值。局勢一下子就明朗了:飛機爬不起來。引擎推力硬是不夠。飛機全身的骨架都在抖動。

  耳中傳來機翼尖銳刺耳的聲音,機艙裡則充滿了低沉的嗡嗡聲。飛機直線墜落。這時,一個平靜的女聲響起,宣告這場我已知躲不掉的災難:我要墜機了。我看到的最後一個畫面,是出現在地平面上的萬家燈火。螢幕凍結在撞擊地面的剎那。

  總結來說,我最後會「平安降落」或「死於空難」,全都繫於引擎著火後的驚險時刻下,所做的一個決定。事情發生得這麼快,我忍不住要想,如果這是真的飛行,有多少條人命懸在這項決定上。其中一個決定能讓大家平安降落,另一個決定卻是致命的失速。

  這本書要講的,是關於我們如何做決定。是關於我的腦袋在引擎著火後如何運作。是關於人腦,已知宇宙內最複雜的物件,如何選擇要採取的行動。是關於飛行員、美式足球四分衛、電視導播、撲克牌高手、投資專家、連續殺人犯,以及他們每天所做的大大小小的決定。從大腦的觀點來看,一個好的決定和一個壞的決定,只有一線之隔,只差在「嘗試下降」與「嘗試爬升」之間。而本書要討論的,就是這條分界線。

誰說人是理性的?

  人自從開始做決定以來,就會思考自己是如何做出決定的。幾百年來,藉由外部觀察人類行為,人們建構出一堆精細的做決策理論。但是,人腦就像一個黑箱,心智是碰觸不到的,這些思想家只得依賴一些沒法驗證的腦袋運作假說。

  早在古希臘時代,這些假說便圍繞著同一個主軸:人是理性的。因此,當我們在做決定時,應該會很清醒的分析所有選項,並仔細權衡得失。換句話說,我們都是深思熟慮又有邏輯的動物。這個簡單的想法,成為柏拉圖和笛卡兒哲學的基礎;它幫現代經濟學打下根基,也帶動了數十年的認知科學研究。

  長久下來,理性儼然成為我們人類的特色。簡單的說,我們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有理性。

  這個「人類是理性的」假說只有一個問題:它是錯的!我們的腦袋並不是這樣運作的。就拿我在駕駛艙裡的決策來說吧。這些決策是在激動時刻誕生的,是我在面對難題時,發自內心的反應。當時我並沒有仔細推敲最佳的因應之道,也沒有思考引擎著火的空氣動力學。我根本無法用理性,想出安全著陸的辦法。

  所以,我到底是怎麼做出決定的?引擎著火之後,影響我決策的因子到底有哪些?如今,人類總算是有史以來,第一次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了。現在,我們可以看到大腦內部的活動,了解人類如何思考:黑箱已經給敲開來了。

  事實證明,我們可不是什麼天生的理性動物。剛剛相反,我們的腦袋其實是由一團亂七八糟的網路所組成,這些網路來自不同部位,而且其中很多部位都是負責製造情緒的。任何人在做決定時,腦袋裡都是情緒氾濫,讓一些難以解釋的感情所驅使。即便有人想要講理和克制,那些情緒衝動還是會偷偷影響他(或她)的判斷。

  當我在機艙裡,拚命設法救自己一命,並避免傷及地面上數千條人命時,正是情緒驅動了某些類型的心智活動,害得我墜機身亡或幫助我平安降落。

  但這並不表示,我們的腦袋已預先設計成能夠下達良好的決策。直覺並非神奇的萬靈丹,儘管這與市面上堆山堆海的心靈自助書籍所宣稱的不符。有時候,感情會把我們帶入歧途,讓我們犯下各種意料中的錯誤。

「理性」與「感情」對於決策同等重要

  人類大腦擁有這麼大的皮質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最簡單的事實就在於,想做出好的決策,我們需要動用到心智的兩個面向。

  長久以來,我們太習慣把人類天性當成二選一的情況來處理。我們要不是充滿理性,就是很不理性。我們要不是依賴統計數字,就是憑藉心底的直覺。於是乎,有所謂「太陽神阿波羅式的邏輯」對比「酒神戴奧尼索斯式的感情」;「本我」對抗「自我」;「爬蟲腦」槓上「額葉」。

  這樣的二分法不只不正確,甚至具有破壞性。關於下決定,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統一答案。因為真實世界太複雜了。也因此,天擇給了我們一顆彷彿熱情多元論者的腦袋。有時候,我們需要推理手邊的選項,然後小心分析各種可能性。有時候,我們需要傾聽內心的情緒。訣竅在於:知道何時該採用何種思考。我們永遠需要去思考「如何思考」。

  飛行員在模擬器駕駛艙裡就是在學習這些。讓飛行員體驗不同的駕駛艙情境,好比說在東京上空引擎著火,或是在堪薩斯州的托皮卡遇到暴風雪。這些情境模擬,可以提升飛行員的判斷力,知道在各種特定情況下,應該依靠何種思考方式。「我們從不希望飛行員不假思索就採取行動,」全球最大飛行模擬器製造商CAE公司的總裁羅柏茲(Jeff Roberts)表示:「飛行員不是機器人,這是好事。但是我們希望他們在做決定時,能夠憑藉長時間累積起來的豐富判斷力。你永遠需要思考,但有時候,感情也有助於思考。優秀的飛行員知道,如何使用他的腦袋。」

先從了解你的腦袋開始

  乍看之下,從腦袋內部運作的制高點來研究決策,似乎怪怪的。我們不習慣從腦袋裡相互競爭的不同部位的觀點,或是神經元觸發率的觀點,來理解決策。不過,這種理解自我的新方式——嘗試從內部去了解人類行為,揭露了許多驚人的事實。藉由本書,你將會得知頭殼裡那1.3公斤重的腦袋,如何左右你所有的決策,從最實際的上超市買東西,到重大的道德兩難議題。

  雖然人腦激發出我們的許多迷思,例如假設大腦是純理性的,但事實上,人腦是功能極為強大的生物機器,它有極限,也有缺點。弄清楚這台機器如何運作,將十分受用,因為你就會知道,如何讓這台機器的功能發揮到極致。

  但是腦袋並不是與世隔絕的機器,所有的決策都與真實的世界有關。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,心理學家賽門(Herbert Simon, 1916-2001)曾經提出一個很有名的比喻:人類的心智猶如一把剪刀。他說,剪刀兩片的其中一片刀是大腦,另一片刀則是大腦在運作當下所面對的特定情境。

  如果你想了解這把剪刀的功能,必須同時觀察這兩片刀。為達成這個目的,我們將大膽的踏出實驗室,走進真實世界,去親眼目賭這把剪刀的工作實況。

  我會證明給你看:波灣戰爭當中,幾枚多巴胺神經元的波動,如何搶救了一艘戰艦;大腦裡區區一塊小地方的狂熱活動,如何引發了滔天的次級房貸泡沫。我們將會看到,消防員如何與危險的烈焰搏鬥;同時,還要去參觀世界撲克大賽的牌桌。

  我們將會遇到科學家,看他們如何利用腦部造影科技,來了解人們的投資決策,以及選舉投票行為。此外,我也會帶你們去看看,有些人如何利用這種新知,來製作更好看的電視節目,或贏得更多場足球賽,或來改進醫療照顧,甚至可以加強軍事情報的分析。

  這本書的最終目的,是想要回答兩道問題。這兩道問題和每一個人,從企業總裁到哲學家、從經濟學者到飛機駕駛員的切身利益,都有密切的關係。這兩道問題就是:

  一、人類的心智是如何做決策?
  二、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?
作者介紹
雷勒 Jonah Lehrer

 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,榮獲羅氏研究生獎學金,曾跟隨2000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 Eric Kandel 做神經科學研究。

  現在是科學作家,為《紐約客》雜誌、《自然》期刊、《華盛頓郵報》和《波士頓環球時報》撰稿,並在《科學美國人》雜誌部落格主持〈腦力〉專欄,他的第一本書是《普魯斯特是位神經學家》(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)。

譯者介紹
楊玉齡

 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。曾任《牛頓》雜誌副總編輯、《天下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。目前為自由撰稿人,專事科學書籍翻譯、寫作。

  著作《肝炎聖戰》(與羅時成合著)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、《台灣蛇毒傳奇》(與羅時成合著)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。

  譯作《生物圈的未來》榮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、《大自然的獵人》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、《雁鵝與勞倫茲》榮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。

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

讀書導讀(序)--中國大趨勢

一個新制度正在興起
  許多年來我一直有個遺憾,自覺錯過了此生的一個大好機會。那是在1996年,這個機會來自當時權勢最大的一位人物,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寫書邀約。那是在北京領導重地一個私下會晤的場合,就在毛澤東接見賓客的房間。江澤民提出邀約,是因為我曾撰述《大趨勢》一書(Megatrends )的緣故。這本書寫於1982年,分析美國在經濟、政治、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變遷,登上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,多數時候是排行榜第一名,在其他許多國家也非常暢銷。《大趨勢》也在中國出版,而且令我大為驚訝的是,據說這本書光是在中國,至少售出了2000萬冊以上,當時盜印很猖獗,是盛行的售書方式。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代剛從大學專校畢業,急切渴望向西方學習的時候。江主席一見到我,劈頭就說:「你不知道你在中國的名聲有多響亮。」
  我走訪北京之前,在台北待了幾天。當時美中關係相當緊張,柯林頓總統為因應中國對著台灣海域發射飛彈,派遣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海峽。美中兩國為了台灣而劍拔弩張,衝突可能一觸即發;所以那次兩小時的會談中,台灣問題如影隨形驅之不散,要不了多久便切入我們談話的主題。我自1967年以後曾多次造訪中國和台灣,目睹許多重大變化。我注意到台灣對全世界展現自我的成果相當不凡;相形之下,中國就顯得太過保留,因而總帶著有志難伸的鬱悶,所以我就說了:「江主席,台灣說的是小故事,但是它說得非常精采。中國有個大故事可以說,但是卻把這個故事講得很糟糕。」
  全場靜默。
  接著他說:「何不由你來說?我們會給你所有的資源和協助。」
  這個提議很令人動心,但我卻礙難接受。當時我分身乏術,而且,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。
  十年之後,又出現了同樣的提議,這次是來自中國新興的企業界。那時我正在錄製一個電視節目,和我對談的是企業家王巍,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併購集團,也是中國工商聯併購公會會長。他在紐約讀書就業,並於1992年返國。在節目對話錄製時,我們趁空閒聊,討論中國現況及未來,相談甚歡。王巍告訴我,他1982年就讀了《大趨勢》,這本書對他影響深遠。
  幾天之後,我收到他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,「對於中國的過去和興起,以及中國的政治、經濟與文化的未來發展,已有許多相關著述。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分析論述,類似《大趨勢》一書的架構。因為就連中國人自己,也不清楚中國內部發生些什麼,看不出要往哪裡去。何不由你出面找尋,並寫出何謂中國的大趨勢?」
  這一回我已經準備就緒。十幾年來頻繁走訪中國(加起來超過上百次)已經深化了我對這個國家與人民的了解;此外,這回我不必單槍匹馬進行。過去十年來我造訪中國皆有內人桃樂絲(Doris)同行。她原本是我著作的德文版發行人, 2000年與我結褵,因為我們發現,兩人的交集不只如此,在許多方面我們都是天造地設的一對。我們一同遊歷世界,一同進行研究,對於中國正經歷的演變我們同感振奮。我認識王巍時,她也在場;王巍成了我們的至交、最值得信賴的夥伴,他提供堅定的支持力量,也是本書的催生者。
  從我們首次談話到他寫電子郵件給我之後不過數月,我們就與另一位中國夥伴共同創辦了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(Naisbitt China Institute);這是個立場超然的研究機構,獲得天津南開大學與天津財經大學的大力支持(我在這兩家大學任教)。我們致力的目標是,排除西方的觀點與假設,要像中國人那樣檢視中國。我們關注它的缺點,但是不以西方價值觀與標準去評判中國。
  首先,我們必須針對中國現況發展盡可能蒐集資訊。我們開始與研究助理密集開會,這些成員是由中國企業家與學術界人士帶領的兩所天津大學學生,包括28名學生與研究生。我們告訴他們,我們正在尋找的是什麼,其中最重要的是,他們應該只蒐集已發生的事實和事情,不要蒐集計畫和聲明。他們必須習慣的最不尋常的一點是,我們並不構思主題,因為任何主題的構思,都會為研究定出一個方向,而讓我們錯失希望找到的東西、我們所不知的事物,以及會令我們驚訝的事物。對中國人的思維來說,這樣的過程很不尋常。第三個挑戰是要選取媒體報導的文章,加以精簡並譯述,然後納入資料庫。
  和我們的團隊共事,並會晤中國其他地方的大學生,真是一大樂事。桃樂絲和我一方面檢視中國在地媒體的報導,一方面遊歷中國,訪問企業家、學術界人士、政壇人士、藝術家、異議人士和外籍人士,謹記在心的目標是,要由內而外來述說中國的故事,不要像近日許多論述中國的書籍那樣,由外而內來看中國。
  在那段期間,我們探索中國的大趨勢,深知我們所研究的這個國家正在經歷很複雜的巨大變化,各個地區、各個城市都在以不同的速度,進行不同層級的變化。我們尋找模式,以便在納入一連串的單一事件後能看出個道理來,並建構新中國的圖像,就像1982年我撰寫《大趨勢》時,在美國所做的那樣。
  我們所發現的,從規模與重要性來說,都遠遠超乎預期。我們專注觀察中國社會、政治、文化與經濟生活等方面的顯著變化,卻發現這些變化,只是某個我們無法定義的更高層次事物導致的結果。不過有一天下午在北京,我們突然領悟了,還奇怪為什麼先前我們沒有看出來。1982年時,美國是在一個運作良好的既有制度內轉型;而2009年時的中國,卻是在締造一個嶄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,以及一個政治模式,這個模式很可能證明了所謂「歷史的終結」,不過是歷史演進過程中的另一次佇足。──約翰‧奈思比
作者簡介
約翰‧奈思比(John Naisbitt)
  奈思比有關未來趨勢的著作已銷售1400萬冊以上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(The Financial Times) 證實,他最有名的著作《大趨勢》中的種種預測,沒有一件出了差錯。他的最新著作:《中國大趨勢:8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》是和其妻桃樂絲(結婚前是他的著作發行人)合著,將於9月發行中文版與德文版,其他語言版本將自明年元月5日開始發行。
  約翰‧奈思比自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後,曾在猶他州、康乃爾大學與哈佛大學就讀,之後進入IBM和柯達公司工作。1963年他赴華府,出任甘迺迪政府的副教育部長,後來曾任詹森總統的特別助理。自從《大趨勢》和他其後的10本書暢銷全球以來,奈思比每年數度周遊各國,而且已和全世界幾乎所有主要公司的主管交談過。他和桃樂絲每年會在維也納和天津居住;2007年他們在天津財經大學設立了「奈思比中國研究所」。奈思比獲得了15個榮譽博士學位,分別屬於人文學科、技術與科學領域。
桃樂絲‧奈思比(Doris Naisbitt)
  桃樂絲‧奈思比自2006 年以來,和約翰‧奈思比共同掌理天津的「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」。在此之前,她密切參與約翰‧奈思比的公開演說相關事務,並為德國出版商漢澤(Hanser)、貝塔斯曼(Bertelsmann)與法蘭克福綜合報出版部(Frankfurter Allgemeine Buchverlag),編輯與翻譯他的書籍。更早之前她是奧地利出版公司希格諾(Signum Verlag)的主管,她任職期間,把國際知名作家網羅到公司旗下,讓希格諾公司更上層樓,成為德語出版市場的一個要角。她所羅致的第一批國際名家之一就是約翰‧奈思比,他的《亞洲大趨勢》一書,由希格諾公司出版後,成為奧地利、德國與瑞士的暢銷書。她羅致的其他國際名家包括彼得‧聖吉(Peter Senge)、唐‧泰普史考特(Don Tapscott,Think Tank的執行長)、蓋伊‧川崎(Guy Kawasaki)與霍華德‧舒茲(Howard Schultz)。
譯者介紹

侯秀琴
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,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,曾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主編、中時晚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、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資深編輯;對於中文成語與英文成語的對譯特別感興趣,正在編纂一本相關書籍。

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

讀書導讀(序)--世界,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

眼前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
  2001年9月11日,全世界透過即時新聞,親眼目睹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遭到兩架飛機撞擊後,一個小時內倒塌傾?的畫面。但是,在我們看到如此恐怖畫面的當下,是否清楚了解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?
  地球好不容易才從冷戰的桎梏中解放,而且新科技的發明讓資訊可以更自由、更迅速地傳遍全世界,但相對地,世界現狀卻變得更加混亂,讓人更難全盤掌握。每一天都發生層出不窮的事件而且錯綜複雜,想釐清一切,就必須理解那些事件之間的關係,解釋它們代表的意義,了解輿論之後,才能探討世界現狀……但現今的人們根本沒有這麼多時間。
  畫面充斥反而造成問題。原本畫面是用來協助思考的,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於影像所帶來的恐怖及興奮情緒,因而失去了批判精神、失去了思考力,也逐漸失去了察覺的知性。
  知性,是指辨別是非與解釋剖析的能力。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培養讀者的知性,讓讀者可以利用知性探求事實,找出全世界發生的每個事件所蘊含的意義,然後像馬可波羅將自己的旅遊見聞寫成遊記那樣,將來自各方面的龐大知識整理成自己的「見聞」。
與時間、空間息息相關
  世界各地發生的所有事件,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,都絕非偶然。就像911事變,假如我們去思考事件前後所發生的事,便能推測出嚴重性,根本不需要急著知道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。但是,我們的訊息管道,也就是世界各地發生的「新聞」,彼此之間沒有關聯,我們只能默默地全然接受,也無法找到其中的相關性,這時,能夠賦予這些「新聞」一貫性意義的,就是歷史與地圖了。
  地點影響到所有事件的發生,事件接著影響個人或團體的行動,然後再發展出下一個事件。所以,對於找出事件與發生地點的關係、分析整體事件的樣貌,地圖都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。
  會發生的事件通常都有前例,而且大都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事件會再次出現,有時甚至會成為下一個事件的發生原因。因為我們的決斷與行動,都會反應出過去的精神性遺產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。也因此,如果要解釋事實、預測未來,自己就必須置身於歷史的洪流中。
站在對方的論點思考
  然而,歷史和地理都不屬於嚴謹的學問。世上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確認歷史現象,也不能正確地重現歷史,而且人類對事件的認知或印象,容易受到發生的地點和時間左右,因此,在分析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時,必須站在當事人的立場,從歷史、地理、政治等層面,同時去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以及所秉持的論點。
  比方說,日本製作的世界地圖會以日本為世界中心,而歐洲製作的地圖則以歐洲為中心。所以,在分析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局勢時,就必須將地圖的中心放在北極,使美國與舊蘇聯直接相鄰,方便我們去探討。
以執政者的角度看問題
  一國的最高執政者,不論是面對國土紛爭、能源供給或開發問題,都應該優先考量國家利益,但是當國家利益和理想互相衝突時,就只能在兩難之間做出決定了。因此,在分析有好幾個選項的問題時,不能站在評論家或記者的立場,而必須試著站在執政者的角度去看事情,如此一來,問題的癥結點就能一目了然,對分析的過程也有幫助。堅持只從固定立場看待事情,反而會造成分析的盲點,例如西非幾內亞灣沿海各國,被迫在保護海龜和開發石油之間做出決定,就是因為牽涉到錯綜複雜的政治問題造成的。
原因不能只知道,還必須理解
  本書也是進行了「地緣政治學之旅」而得到的成果。
  我們在第一部「世界現狀」中,嘗試回到初衷,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,長時間觀察世界局勢的演變。
  而觀察的時候,我們應該先分別探討南北美洲、歐洲、中東、非洲及亞洲的個別局勢,然後再歸納起來,這樣才能真正看清整個世界,以及牽動世界局勢的因素。因為每個國家、每個地區都有獨自的歷史、地理及文化背景,而且也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。例如:西藏自治區的拉薩,是否因中國政府的強行介入,就喪失了宗教上的獨特性?還有,非洲的布吉納法索(Burkina Faso)為什麼會陷入貧困?這些問題的歷史淵源,以及足以解釋現狀的主因,都可以從地圖上看出來。
  我們會特別舉出格陵蘭和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(Kaliningrad)等只有少部分國家關心的地區,是因為這些地區和社會、國家、經濟的發展都有很大的關聯。
  第二部「未來可能的發展」裡,特地介紹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歐洲,知識份子因物質及精神的滿足而洋洋得意,沉醉在和平氣氛裡,看不到任何緊急事態的預兆。希望讀者看了此段歷史後,能做為今後的借鑒。
  身處現代的我們,是否也和前人一樣看不見世界發出的警訊呢?還有,即使聯合國、歐盟已經創立,是否就能阻止新興的國家主義者或軍人的暴行呢?我們將在第二部裡試著解答這些問題。
  另一方面,現今世界正面臨著地球暖化、「文化衝突」,以及前所未有的愛滋病蔓延問題。面對這些問題,可以看到先進國家無法提出有效解決方案,也看到復古主義的推展趨勢。這些現狀在在表示我們並未傾聽世界發出的警訊。
  事情都已走到這個地步,卻一點也看不到我們人類試圖改變掠奪式生活形態的意圖。我們依然毫不關心那些在泥沼中掙扎的國家,仍舊企圖建構一個適用於全世界的價值觀。如此一來,我們也變得和前人一樣,只是在重新建立一個「唯一正確」的體制,然後強迫各國遵守而已。但這麼做只會讓我們樹立新的敵人,或是將尚未出現的東西視為假想敵而已。
  第二部的內容是解析全世界的健康、戰爭或恐怖主義相關的「既定概念」。
  全球化不僅造成政治及經濟問題,也讓基因重組、禽流感、愛滋病蔓延、酸雨、海洋與土壤的污染、地球暖化、移民……等等問題浮上檯面。而且這些問題都已嚴重到無法依靠單一國家組織來控制、解決的地步了。本書也針對這些問題,利用地圖來進行比較與分析。不過,這也令人產生一個疑問:當全球化管理愈發重要時,原有的國民國家體制是否就足以應付一切了呢?
應用地圖的方法
  《小王子》的作者安東尼‧聖艾修伯里(Antoine de Saint-Exupery)在《人類的土地》一書中,曾說過自己的飛機是「幫助我理解人類自古以來所有問題的工具」。而地圖也能發揮相同的功能!
  因為地圖可以讓我們一眼看遍全世界,而且將全世界製成縮圖後,經濟、社會、地緣政治學上的現象,就會化身為美麗的線條或形狀呈現出來。
  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,可以先花點時間慢慢研究地圖。想從地圖上獲得隱藏的訊息,就必須來回反覆的對照地圖、重疊地圖、改變觀點,有時甚至需要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。
  重疊地圖──將非洲長年飢饉或缺乏糧食的地區和紛爭不斷的地區重疊,就可以清楚知道飢饉是因為人類和戰爭所造成的。
  改變觀點──地處印度洋的迪亞哥加西亞島(Diego Garcia),乍見之下只是個平淡無奇的環礁,但只要改變觀看的角度,就會知道那座島嶼其實是美軍艦隊重要的情報通訊基地。
地圖的效用
  在我們定位和做出決斷時,地圖都很有幫助:它是走山路和開車時所不可或缺的良伴,現今更成為操縱飛機或模擬飛行器的道具之一;當戰略家和軍人進行作戰訓練時,地圖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。而且,就像我們不用學習如何使用圓規一樣,地圖也不需要透過翻譯,因為它已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。我們對世界現狀所提出的疑問,地圖都能提供答案。
  另外,我們「深知」卻「看不見」的現實,地圖也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。像是哪裡有石油層,以及牽涉到石油的種種問題,還有海峽通行與管理的必要性、居民的遷移、因國境分界引發的緊張關係等,都可以從地圖上看得到。
  而且地圖又可以真實地呈現出事實。當我們加快歷史流轉的速度時,地理也會跟著產生變化。像高速列車的啟用、蘇聯的解體、網路的出現、全世界恐怖組織的暗中活動等,都使地理關係產生變化。所以,地圖是知識的媒介。
  當然,地圖並不能告訴我們所有的事,而且必須使用時特別留意地圖是不是呈現出「真實」情況,尤其與政治相關的事實最容易遭到隱瞞。因為地圖是操縱輿論的最佳工具。
地圖的使用界限
  自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以來,地圖在這四個世紀間,成為代表歐洲人特權的工具。歐洲人利用地圖,將美洲大陸、非洲大陸及亞洲各國變成殖民地,肆意侵略、佔用。
  到了20世紀,地圖變成操縱輿論的工具。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,就是德國在1925年發行的「在大小協約國包圍下的德國」地圖,營造出德國遭受圍攻的印象。1933年掌握國家權力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(納粹黨),利用這張地圖帶給國民的印象,趁機煽動國粹主義,將擴張領土的理由正當化。
  接著,我們將1945年俄羅斯、英國與美國三國為了戰勝納粹主義,於波茨坦會議與雅爾達會議中所劃定的地圖,和現今的地圖互相對照比較,就可以發現,歐洲與歐洲人被分隔了將近50年。
  有些國家企圖「利用地圖說謊」,強迫全世界認同他們的國際權利。例如:南美洲國家智利,在首都聖地牙哥(Santiago)的部分書店裡,販賣國土延伸到南極的地圖,企圖將南極部分地區屬於智利的說法轉變成事實。然而,南極大陸的領土主權及請求權,已經在1959年簽訂的《南極條約》(Antarctic Treaty)中全面凍結,而且智利也是簽約國之一!同樣地,在摩洛哥出版的地圖中,將西撒哈拉納入摩洛哥王國之中。但是這片廣大的土地自1976年脫離西班牙殖民地的地位後,並未建立一個國際承認的法定體制,而且居民正在訴求獨立或要求更大的自治權。其他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,像在敘利亞的政治性地圖,以及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收藏的地圖上,以色列和黎巴嫩同時消失不見,變成地中海了。由此可知,地圖已經成為一種可以隨心所欲操縱的工具。
  比方說,想將伊斯蘭世界歸納成一張地圖時,假如根據一國擁有多少穆斯林、占人口多少比例、信仰虔誠與否、嚴格遵守教規與否等等條件來繪製,只要基準不同,地圖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也跟著不同。而且,伊斯蘭教又分成很多教派,各教派對教義的解釋和習俗也不盡相同,然而,大部分的「伊斯蘭教地圖」中,連什葉派和遜尼派都沒有區分,政教分離的國家和恪守伊斯蘭教教義的國家也混為一談。由此可知,在不了解複雜背景的情況下,只單純繪製出地圖,根本無法反應現實情況。
  本書並未回答所有的問題。本書只是提出問題,幫助讀者思考,希望成為我們促進世界繁榮與和平的工具。
作者簡介
尚‧克利斯朵夫‧維克多(Jean-Christophe Victor)
法國地圖與地緣政治學研究所所長

薇珍妮‧黑頌(Virginie Raisson)
法國地緣政治學及國際關係論專家

法蘭克‧提塔特(Frank Tetart)
法國地緣政治學博士。地緣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

譯者介紹
李佳蓉
  輔仁大學日本與文學系畢業,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。譯著有:《好主管不該教員工》、《念了大學,然後呢?》、《茶水間的數學思考》、《職場英語,這樣活用才對!》、《3天讀懂韓國》、《現在,該進場了嗎?》(以上均由大是文化出版)、《幼兒數學啟蒙遊戲》(新手父母出版社)等書。

張凌虛
  出生於台灣彰化。目前為專職譯者,熱愛日本文學與商業類書籍。曾譯有多本小說及學術著作,期許自己成為廣度、深度兼具的日文譯者。